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一
今天我讲“如何研究中国经济史”
。
在讲入正题之前,我先要阐述一下中国历史传统对经济问题所抱一项主要的观点,即是物质经济在整个人生中所占地位如何?经济对于人生自属必需,但此项必需亦有一限度。
亦可说,就人生对经济之需要言,并不是无限的。
经济之必需既有一限度,我姑称此限度谓之是经济之水准。
倘经济水准超出了此必须限度,对人生可谓属于不必需。
此不必需之经济,我姑称之谓是一种超水准之经济。
它既已超过了人生必需的限度,这便是无限度,亦即是无水准可言了。
低水准的必需经济,对人生是有其积极价值的,可是不必须的超水准经济,却对人生并无积极价值。
不仅如此,甚至可成为无作用,无价值,更甚则可产生一些反作用与反价值。
此种经济,只提高了人的欲望,但并不即是提高了人生。
照人生理想言,经济无限向上,并不即是人生的无限向上。
抑且领导人生向上者,应非经济,而实别有所在。
此一观点,实乃中国人对于经济问题之一项传统观点,其在中国经济史之发展过程中,甚属重要。
我们要研究中国经济史,必须先着眼把握此点。
此亦中国历史所具特殊性之主要一例。
中国以农立国,只有农业生产为人生所最必需,乃最具低水准经济中所应有之积极价值者。
昔英国社会学家詹姆斯撰有《社会通铨》一书,彼谓社会演进之顺序,首系游牧社会,次为农业社会,再次始为工商社会。
其实此说并非完全恰当,因由农业社会进入工商业社会后,农业仍不可缺。
若一社会脱离了农业,此社会即无法生存。
至于近代帝国主义下的社会,凭其超水准经济来推进其殖民地征服,此项事实,不可为训。
马克思继承詹姆斯之后,似乎他的眼光,也都注重在工商业方面。
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主要在从工业生产中,指出一项剥削劳工的剩余价值来。
马克思虽提倡唯物史观,但其眼光所到,似乎并未看重到农业,亦未为此农业生产在他的理想社会中作一好好的安排。
今天共产社会所最感烦扰棘手不易解决的问题,亦即在农业问题上。
可见近代西方学者论社会,论经济,都不免太过侧重于工商业,而忽略了农业,这实是一大纰缪。
中国又是是个大陆农国,物资供应,大体上可以自给自足。
中国古人,似乎很早就觉悟到我上面所说低水准经济之积极价值方面去。
正为对于人生的低水准经济需要易于满足,于是中国历史很早就轻松地走上了一条人文主义的大道。
中国的人文主义,亦可说是人本位主义。
因此中国历史上各项经济政策,亦都系根据于其全体人群的生活意义与真实需要,而来作决定。
农业经济,最为人生所必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