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就是破坏了正色的颜色。
这些颜色通常指以下三种:铜青色,类似于青褐色;泥色,又称皂色、苍褐色;木兰色,指赤黑色。
这三种颜色被称为“法色”
,即僧服区别于俗人服装的颜色。
僧服的来源颇多,《十诵律》上说:“一有施主衣(有名有姓的施主所送衣物);二无施主衣(施主姓名不明者所送衣物);三往还衣(死人生前用过的衣物);四死人衣;五粪扫衣(别人丢弃的破衣碎布)。”
因此,僧服又称“衲衣”
,或者称“五衲衣”
、“百衲衣”
。
僧人的一个自称——“老衲”
也由此而来。
说到粪扫衣,不妨多说几句。
在古代印度,把火烧坏、牛嚼过、鼠咬过及死人的衣服当作垃圾抛弃,视同粪秽之物。
僧人们要把这些衣服拣回来,经过洗涤缝补穿用。
这些破衣碎布的来源是:道路弃衣;河边弃衣;破碎衣;蚁穿破衣;垃圾堆衣。
穿粪扫衣是头陀的苦行之一。
具体来说,僧衣又分为三种,这就是三衣。
僧人“但三衣一钵,不蓄余长”
。
三衣之一称“僧伽梨”
,即大衣。
我国俗称祖衣,又称重衣、杂碎衣、高胜衣。
大衣是僧人出入王宫、升堂说法,去人们聚居地乞食,降伏外道等场合所穿的衣服,由9条至25条布缝合而成。
大衣的条数是依僧人的财力而定,如果财力充足,就可缝制条数多的大衣;否则,衣服的条数可以减少。
所以,大衣又分为三品九种。
9条、11条、13条是下品衣,每条布再截成两长一短三块,依两长一短的顺序缝合起来;中品分为15条、17条、19条三种。
每条布再截成三长一短四块,依三长一短的顺序缝合;上品大衣分为21条、23条、25条三种,每条布再截成四长一短五块,按四长一短的顺序缝合。
大衣的品级越高,其割截的条数越多。
所用面料越多,而制作的难度和费用也相应增加。
三衣之二是“郁多罗僧”
,即中衣。
用7条布缝合而成。
故我国俗称为七衣。
又叫“上着衣”
、“中价衣”
、“入众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