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我参加编写《台湾人口》,初稿印刷为了省钱,身为主编助理的本人乘船到了龙海教育印刷厂,因此第一次踏访石码,对古镇留下三大印象:一是每周五下午一纸《厦门广播电视报》风靡大街小巷,二是有个民国时期的纪念亭,沧雄古朴又亭亭玉立;三是家家宅门前斜挡着一个奇诡的“竹帘子”
。
这个厚厚的竹帘很独特,前所未见,我曾在七十年代中期在漳州的天宝镇住过三个月,九龙江边生竹林,圩场上竹编百种,酸笋万家,就是不曾见识过石码这挡门的竹器。
新世纪厦大开辟了漳州校区,尽管地处龙海境内,但从校区到石码,比从校区到厦门还要远,至少交通上是这样的感觉,小巴要折腾一个多小时。
但我在漳州校区上课之后,还是多次独自溜到石码镇逛逛,然后才自掏腰包搭乘石码港到厦门的轮船回家。
我喜欢石码古镇江海混搭的味道,宛若香蕉熟透透的气息,空气中弥散着五香条和纸炮的飘香……不过一晃十几年,石码也沧海桑田,我只认出大树下的民国老亭子,新街变得很厦门了,周遭竟难辨东西南北,当年热卖的《厦门广播电视报》早没了踪影。
茫然的我毅然甩开高耸的白瓷砖楼墙,一头钻入老街巷寻觅旧日的印象,结果再度与独特的“竹帘子”
不期而遇。
这回我看得很仔细,还动手摸了又摸,这么厚的帘身,简直就如同一个“竹担架”
,沉甸甸的顶起来,不像是挡蚊蝇,也不大像是防小偷,我探头探脑询问了一个老伯,他说这样比较有个内外,我再问它是否为古镇特有,他就答不上来了。
这次在“石码夏荷”
的故乡风光照里,我又一次见到了这个挂在门前的“竹担架”
,于是多年前的问号随即浮出脑海,身为石码的乡贤和故乡的歌者,“石码夏荷”
给了我最好的回复,好一题精准的民俗随笔,言简意赅让人读得很解渴,文字凝练明快,一下就让清新古朴的“竹格子”
推落自如,进退有风:
石码旧俗,家庭大门前,必悬挂一个竹格仔,使屋里的人,可以从竹格仔缝隙看到外部行人,而外部行人,却看不见屋内的人。
竹格仔上和大门上一样,也贴有红纸门神,上面写上“格外春风”
或单字大“福”
字,也有单句的门联句,画一个大桃形,在内写上“桃红又见一春"
等等。
有的不贴红纸联,就在竹编上写了这家住户主人的姓氏祖籍地名,如姓郭写“汾阳”
,姓林写“西河”
。
黑字油上桐油,可以耐久免换。
据传说这风俗是朱熹守漳时,认为原漳州民风“粗野"
,改革民俗的措施之一。
意为“以隔内外"
、“以淳民风”
。
千百年来因袭,至民国时代,逐渐减少,现在犹部分存有遗风。
品读夏荷一纸墨浓彩重的民俗年画,满腔的神清气爽:“竹帘子”
轻飘,“竹担架”
实沉,恰如其分的“竹格子”
玉树临风。
我这一生过得糊涂至极,庶妹进宫,夺我后位,夫君无情,杀我孩儿,为了结束这早已满目疮痍的人生,我拿起御赐的毒酒,一饮而尽。重活一世,我发誓,这一生,只为复仇!你要谋反?不,谁当皇帝,我都无所谓,但我只要他死!★★★已完结旧文httpwwwheiyancombook54814我亲爱的易先生...
她原来只是大熙南宫府里没有血缘关系的二小姐,圣上本欲下旨赐婚与南宫大小姐,下旨之后却变成了皇城中从未...
前生穷苦小子,今世废材少爷。不屈的他,偶得奇异黑珠。继而平地一声雷,奇迹般的崛起,从此踏上了布满荆棘的修行之途。走出蝼蚁般的小国,扶摇直上,迈入了这个宗派林立强者如云动荡不堪的黑暗时代。开新书了,御魔道求花求收藏哇!传送门17kcombook132o738htm1...
为了报恩,校花深夜竟然邀请他一同回她家...
一个建筑大学毕业的高材生,有着许多人羡慕的事业和婚姻。可在婚姻里她却是个失败者。一天老公领着怀孕的小三在她面前提出离婚时,她怒火攻心,倒地而亡。灵魂却穿越到大秦帝国。她的灵魂附在了十岁的吕雉身上。十四岁的她被征召入宫,与秦始皇演绎了一场旷世的忘年之恋。秦始皇南巡,病死在沙丘。吕雉逃出这场惊天的阴谋,后举家避祸,下嫁刘邦。最后看破红尘世事,最终情归骊山。演绎了一场唯美,玄幻的爱情史诗。...
电脑意外爆炸,身死穿越到古代成为侯府庶出小姐,原本觉得这样的日子不错,结果总是莫名其妙的被害死,好在有个存档系统,如意无奈也只能查明真相,艰难求生,看如意一路是如何从一个侯府庶女,成长为受天下景仰的太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