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在印度佛教的早期,每天除了为维持基本生存所必须的外出乞食之外,僧人还要进行佛教修行,其内容主要有两项:一是听佛陀说法或相互讨论佛理;一是修习禅定。
后来,寺院中有了佛像,佛陀所说的佛法也被记录下来,于是礼拜供养佛像和读诵经文的仪式也随之产生。
佛教传入中国后,非常重视诵读佛经,认为诵读佛经会积累功德。
三国时代,就有寺院集3000僧众,诵读佛经的记录。
不过当时念诵还没有具体的规定和固定的仪范。
东晋僧人道安是念诵制度的创始者。
他制定了3条僧尼的规范:一是行香、定座、上讲之法,即讲经制度;二是常日六时行道、饮食唱时法,及课诵斋粥制度;三是布萨、差使、悔过等法,即道场忏法制度。
这3条是汉传佛教后世各种法事制度的开端。
到宋朝,初步出现朝暮课诵制度。
明代以后,朝暮课诵趋于定型,各宗各派大小寺院以及居家佛教徒都基本如此修行。
关于早晚课的程序,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
而除了早晚课诵以外,僧人每天早餐和午餐前都要依《二时临斋仪》念经咒,向诸佛菩萨祈祷,并为天下苍生发愿,这才可进食。
此外,在一天的各种活动中,僧人还要随时念诵咒语。
比如:早晨起来要念“睡眠始寤,当愿众生,一切智觉,周顾十方”
;听到钟声要念“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生,离地狱,出火坑,愿成佛,度众生”
;洗脸时念“以水洗面,当愿众生,得净法门,永无垢染”
;沐浴时念“洗浴身体,当愿众生,身心无垢,内外光洁”
等等。
另外,每月朔望、一年四季(结夏、解制、冬至、农历春节)还要再增加祝祷护神,祝圣以报国土恩等内容。
每逢佛、菩萨、祖师等诞生、成道和涅榘的纪念日,举行隆重的祝仪课诵更是理所当然的。
诸恶莫做
关于僧人受戒的仪式和部分内容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到,但并不具体,成为一名比丘僧或比丘尼,要遵守难以想象的复杂戒律。
严守戒律,是僧人日常生活极为重要的内容。
戒律的目的是为了使僧人做到“诸恶莫做”
,也就是避免一切恶事、恶语、恶念,从而持身清净,避免堕入恶道。
根据佛教经典,比丘所受的具足戒共250条,分八大类。
(1)四波罗夷。
波罗夷的意思是“极恶”
。
有四种重戒,僧人如果违反,死后必定要堕入地狱,同时,犯戒的僧入也一定要开除僧籍,不准许忏悔。
这四种戒是淫戒、盗戒、杀戒、大妄语戒。
它们是最重的戒律。
(2)十三僧伽婆尸沙。
“僧伽婆尸沙”
的意思是“余残”
,犯了这种戒,还可以通过一定的处罚或在僧众面前忏悔而得到纠正。
这类戒律共13条,比如:**;身体与女子相接触;骂粗话;向女人求爱;与女人往来通信;居住的僧房超过标准;建造寺庙用的钱财过多;无故诽谤他人;破坏僧众的团结;有过失不听劝告,强词夺理;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