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上午采访完木星,然后紧接着前往小行星带。
这次科考船要与其中的两艘采矿船会和。
采矿船挺大的,但只需要几个人就可以执行采矿任务,最极端的情况,可以只需要1个会开飞船的,1个搞地质的就可以了。
采矿船下挂的8个采矿小船是通过通讯让采矿游戏中选出的人员来远程指挥的。
目前现阶段人手不够,是先这样安排的。
这样也能减少不少补给。
科考船飞近采矿船,通讯联系了一下,采矿船派出了一艘采矿小飞船前进到科考船的对接口。
这种对接口和古人小船的对接口不太一样,是专门用于货运小飞船对接的,有2个出入口。
一个是侧面人员出入用的,后面是卸货用的,上面开仓口是机械臂用来获取矿石的。
廖工是采矿部门的权威专家,原来是国家地质部门的一名专门研究矿石的老专家,还曾经在冶炼工厂待过。
这些有着过去传统思维的老同志,对于文明的优良环境还是感触颇深。
很早的时候就加入文明了。
用他们的话说,有我在,文明的精神不会散。
中流砥柱的作用。
自然而然,廖总工程师就成了采矿部门的头头。
这次,科考船接近的就是廖工所在的采矿船。
廖总和另一个小伙子开着采矿小飞船过来见面了。
奎达矿石分布很散,和其他很多金属矿石混合在一起,尽管有专用的探测装置,可是采矿的新手们还是没有经验。
主要还是采奎达矿石,如果遇到钻石和晶体矿,这些能用于zpm材质的矿,也是优先采集的。
采矿船上中央有一个专门快速冶炼的部件,可以直接得到半成品,这样就可以不用频繁运输了。
小采矿船可以收集和分割。
科考船补给了奎达,休假的成员主动和廖工换了班。
他们已经采矿一个星期多了。
廖工看采矿已经步入正轨,不再出错了,也就跟着回去了。
金属矿往往很多金属凑在一起,完全识别和有效切割整理很难。
所以,采矿游戏系统培训出来的人都几乎成了地质专家和超级耐心的人。
本来能脱颖而出的很多都是都是地质出身的。
他们也对小行星带复杂的研究环境感兴趣。
不过,也有很多自学成才的家伙。
采矿工作相对比较枯燥,但是通过星际智能网络,他们也可以和家人朋友聊天交流。
而且在选拔工作人员的时候,光脑也尽量不要太多造成性别严重失衡。
小行星带是太阳系内介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密集区域,聚集了大约50万颗以上的小行星。
1766年德国天文学家提丢斯(j.titius)偶然发现一个数列:(n+4)10,将n=0,3,6,12,……代入,可相当准确地给出各颗大行星与太阳的实际距离。
这件事起初未引起人们的注意,后来柏林天文台的台长波德(j.bode)得知后将它发表,乃为天文界所知。
在1781年发现天王星之后,进一步证实公式有效,波德于是倡议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也许还有一颗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