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所以有“村村有寺庙,人人当和尚”
的说法。
泼水节也从一个佛教节日逐渐民俗化,成为全民族最重要的节日。
泼水节的具体活动是怎样安排的呢?节日常常要延续三四天。
开头几天是送旧,最后一天是迎新。
其中堆沙塔和浴佛是节日期间在佛寺举行的两个重要内容。
清晨,全村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盛装,纷纷入寺院拜佛、斋僧,并在寺院中堆四五座沙塔,然后众人围塔而坐,聆听僧人们说法诵经。
到月圆时分,把佛像抬到院中,由全寨妇女各挑一担用鲜花浸制的清水,泼水浴佛,求佛保佑。
浴佛完毕,青年男女退出寺院,四处游行,用水泼洒行人,互相祝福,认为此举可以消灾祛病。
最后,举行放焰火、赛龙舟、演戏唱歌等活动,将泼水节推向**。
盂兰盆会
盂兰盆会是汊地佛教每年七月十五日举行供佛仪式及僧人超度先人亡灵的发挥。
盂兰盆是梵文的音译,意思是“解倒悬,救痛苦”
。
其含义是救度亡灵倒悬之苦。
这个法会来源于《盂兰盆经》上的一段故事:
传说佛陀的弟子目犍连依靠天眼的神通,发现死去的母亲转生为饿鬼,在地狱受苦。
目犍连十分悲痛,施展神通,带着自己乞讨得来的饭食去让母亲吃。
谁知他的母亲得到饭后,未入口就变成了火炭。
目连无能为力,只能去请求佛陀如何解救母亲的苦难。
佛陀说:你母亲罪业深重,七月十五日是众僧结夏自恣日,你应该在这一天以百味饭食、多种果品供养十方僧人,以释放众僧的神威解救你的母亲。
这样一种仪式,甚至能使七世的父母脱离饿鬼之苦。
目连听后,如法设供,他的母亲便在这一天脱离了饿鬼的苦难。
佛陀最后还教导目连:佛教弟子应该孝顺父母,心中常念父母的恩情。
每年七月十五日,要作盂兰盆会,供养僧人,为父母祈福,来报答父母的养育慈爱之恩。
我国西晋时,《盂兰盆经》被译成中文,中国佛教因这部经书受到很大影响。
在南北朝时期,我国形成了佛教僧人于每年七月十五日举行盂兰盆会的制度。
我国最早记载寺院举行盂兰盆会的时间是梁武帝大同四年(公元538年)。
这一年,梁武帝萧衍亲自到同泰寺,设盂兰盆斋。
此后,每年七月十五日,梁武帝都要向各寺送盆供养,由此形成风俗,成为佛教寺院的一大盛事。
这一天,各施主争相到寺院献盆设斋,以求解脱先亡父母的倒悬之苦。
唐代,盂兰盆会盛行朝野。
各年皇家送盆到各大寺院,供献种种杂物,并有音乐、仪仗及送盆官人随行。
而京城长安每当七月十五,各寺院用花木、假花、果树等装饰一新,争奇斗艳,从皇家到百姓,都向寺院献盆献供,甚为壮观。